今年3月21日,不仅是政治研究协会2016开幕日,也是世界诗歌日。世界诗歌日于199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但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世界诗歌日旨在促进全世界诗歌的阅读、写作、出版和教学,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设立世界诗歌日的会议上所言,旨在 退出数据 “重新认识和推动国家、地区和国际诗歌运动”。但诗歌与政治之间是否存在值得重新认识的联系呢?
伯纳德·克里克爵士发表的最后几
篇学术著作之一是《牛津英国政治手册》中题为“政治与小说”的一章。其论点简洁明了:小说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政治表达方式,因为它让作家能够重新想象一个不同的世界,提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或强调将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风险。但类似的“政治与诗歌”一章又会如何呢?一位学者如何才能解开,更不用说证明,那些跨越传统学科和专业界限的关系和影响的存在呢?(我为什么要坚持给自己提出如此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脑海中浮现的唯一一个可以作为探讨这些问题的起点的想法是马里奥·科莫那句强有力的口号:所有政客“用诗歌竞选,用散文治理”。我能理解演讲的情感化和自由飘逸性与实际治理的普罗克拉斯提斯式现实之间的对比,以及韦伯用近乎诗意的形式强调的“缓慢钻进硬木”。但我触及的是更深层次问题的表面……然后我看到了其中的联系,它不仅让我能够深入探究科莫所强调的“诗歌/散文”的区别,还让我能够将其与克里克关于小说力量的著作联系起来。这种深入探讨激发了两条思路。第一条思路只能通过引用大卫·奥尔的精彩文章《诗歌的政治》(2008)中的一段来解释,他在文中写道:
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前不
机械师工会主席、希拉里·克林顿的支持者汤姆·巴芬巴格在扬斯敦克林顿的集会上登台,为巴拉克·奥巴马送行。“饶了我吧!”巴芬巴格咆哮道,“我要给所有那些喝着拿铁、开着普锐斯、穿着勃肯鞋、挤进来看他演讲的家伙们一个好消息!这家伙在共和党攻击机器 澳大利亚电话号码 面前连个回合都撑不住。” 随后,工会代表发出了致命一击:“他是个诗人,不是斗士!”
哎哟
这种说法带有库莫式的意味,意在将奥巴马描绘成一个善于玩弄选票游戏,却缺乏政治艺术天赋的人。当然,他确实赢了,并且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玩弄政治”能力,同时又保持着相对清晰的道德立场和愿景。从很多方面来看年在布莱顿举行 ,奥巴马的伟 定价实际上不是你的工作 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清晰的思路,还在于他的演说技巧:他与美国国内外广大的“公众”建立了联系。但这种联系与诗歌有什么关系呢?